食品加工人

微能量采集(EH)技术:发展、误解与成本分析

食品加工人 食品加工 2025-08-05 7953浏览 0

微能量采集(EH)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,其核心在于从我们周边的环境中捕获并转换游离的环境能量。我们能够收集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各类能量,具体涵盖以下几种:

太阳能(涵盖热能、光伏或者 PV 形式);

动力学能(包括电动、振动等形式);

热电、压电(基于机械感应原理);

射频能(包含近场、远场两种类型);

摩擦电能(属于静电范畴)。

在过往的数十年间,微能量采集(EH)技术在理论层面以及实际应用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大约十年前,特别是在物联网IoT)与工业物联网(IIoT)尚未兴起之时,人们对 EH 技术存在一些普遍的误解。

其中一种误解认为,EH 技术仅仅是一项学术实验,缺乏完善的生产供应链以及能够支撑大规模开发的生态系统。

然而,实际情况是,许多构成 PowerIoT 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早已存在多年,甚至已有数十年的历史。而且这些部分并非新兴产物,它们源自工业领域,从新成立的初创公司到规模庞大的半导体企业,都有所涉及。只是直到如今,这些部分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,并在生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。

一个运作良好的 EH 系统,需要多个组件协同工作,包括 EH 换能器、能量存储系统、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)以及负载系统(如 MCU、无线电、传感器等)。在这些组件中,PMIC 可谓是最为基础且关键的部分,堪称 EH 系统的“大脑”。它通过精准控制 EH 电源的提取以及电源管理过程,甚至能够将电池管理系统(BMS)集成到一个简单的控制 IC 中。

早在大约二十年前,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)和亚德诺半导体(Analog Devices)等知名企业便已将 EH PMIC 解决方案推向市场。如今,国内企业米德方格也推出了微能量管理 PMIC MF9006。该产品集成了冷启动模块、最大功率点跟踪(MPPT)模块、升压以及稳压功能,能够在低至 400mV 的电压下实现冷启动。启动后,它可以从太阳能电池板提取直流电,为存储元件(如电池或超级电容器,连接至 SECBAT)充电。

微能量采集(EH)技术:发展、误解与成本分析

关于 EH 技术,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误解便是成本问题,这也是阻碍其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关键因素。对成本进行评估并非易事,因为任何类型的成本收益分析或者总拥有成本(TCO)分析,都高度依赖于具体的系统、应用场景以及运行环境。这种分析的复杂性,尤其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分析,是导致 EH 技术在许多案例中被认为在经济上不具可行性的主要原因。

在进行成本分析时,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仅进行一阶分析,即单纯比较采用 EH 技术前后物料清单(BOM)的成本。乍一看,替换纽扣电池的成本大约不到 1 美元(批量采购时),而 EH 技术的成本则要几美元(不过目前国内 MF9006 的价格已能控制在 1 - 2 美元左右)。即便将可持续性、更高的可靠性以及自供电部署所带来的优势纳入考量,选择 EH 解决方案似乎仍然不太划算。

然而,要得出准确的结论,必须考虑二阶(甚至更高阶)成本影响,才能进行全面、恰当的分析。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便是更换成本和维护成本。如果需要更换价格低廉的纽扣电池,却需要投入人力成本,例如提供上门服务,或者需要借助特殊设备才能抵达处于恶劣环境的地点,那么通过 BOM 所节省下来的成本优势将荡然无存。

审核编辑 黄宇

  • 随机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热评文章